Tuesday, June 3, 2008

了凡四训(11)积善之方

偏善正善看结果
至於善有偏正,又当何讲?举例说:从前呂文懿宰相辞职归乡,乡民依然尊敬他如北斗星,看重他如泰山。有一天,一个乡民醉后前去大骂他一顿。呂公不为所动,认为是醉人而不去计较。过了年,此人愈变愈坏,终于犯上了死刑重罪。呂公才后悔说:[当初若稍为跟他计较,送官惩罚。小惩足以为戒,也许今日不会促成此重大恶。都是吾当初心过於忠厚,怕被人误为仗势欺人以致害了他!]这是一个善心而作了恶事的例子。

再举一个恶心而行善的例子:某民白天公然到处抢粮,有某富家告之於官府,官府却一概不理。於是,暴民愈为放肆,变本加历。逼不得已,只好私自惩治暴徒,乡里才为之平静,而免大乱。因此说:人人皆知善是正,恶是偏。但若行善心而使事成恶,则是偏。若行恶心而使事成善,则是正。这是为人处世应有的认识。

半善满善凭一心
还有半善满善,又作何解?易经提到:[善不积,不足以成名。恶不积,不足以灭身。]就像把东西存进容器一样,勤而积之则满,懈怠不积则不满。比如以前有一女子,到庙里烧香,想布施切又家境困难。找遍身上只得二文钱捐献,但庙里主持高僧还施亲自替他诵经忏悔祈福。后来此女贵为宫女,携带了数千金来庙布施。主持高僧只派了徒弟代般而已。因此她就开口问道:[我以前只捐二文,你就亲自替我祈福。今天捐献千金,你为何不乐意服务?]高僧说:[以前布施虽小,心意真切,非老僧亲劳,不足於报答。今日布施虽多,心意切不如以前真诚;因此,有人代劳即足也。]以此为例:[千金是半善,二文是满善。]

还有以前神仙名钟离,博受呂洞宾点铁成金之术,以利行善济世。呂祖问说:[这种金会还原吗?]钟答:[五百年后,终究还要复原为铁。]呂祖说:[这样不是害了五百年后的人吗?这种法术我不想学。]钟说:[修学仙道要先积满三千公德,就凭你这句话。三千功德已算圆满达成,可以学仙了。]因此说:[为善必须发乎真诚自然,事后不牢记在心里。则虽是小善,也能达功果。若怀有企图行善,施恩望报,就施终生行持,还只半善。

比如以钱财救济别人,若能做到布施金钱,而心里没有感觉。布施其人,而像没有其人。布施了钱财,而像没有钱财布施的心,三轮皆空,一心清洁之境。则一文钱足以消千劫之罪,斗米也能种无涯之福。若施人而心不忘,施恩而望报,舍财物而心疼。则就是黄金万两,也只是半善而已。

大小难易看动机
再论善有大小,有难易之理:古时有位叫卫仲达的人,供职朝廷为官。有易次精神解离,被摄入阴间。阎王命人呈现善恶纪录簿给仲达看。他发现恶录簿摆满庭院,而善录簿却只有几张而已。阎王又命人取秤来称,大叠之恶录簿,却比只有几张的善录簿轻。仲达好奇的问:[我才廿多岁,那来如此多的恶录?]阎王答:[思念不正就已犯罪,不一定做了才算。]又问:[善录何以会比恶录重呢?]阎王答:朝廷常兴大工,修三山石桥时,你上书的奏章稿文。]仲达说:[我虽上书,朝廷并未采纳,可以有此份量?]阎王说:[朝廷虽未采纳,但你一念之善,普达万民之身。若被采纳,则善力更大。]

由此可知,志在天下。善达万民,则善虽小而功德大。若志在一身,善及一人,虽多也小。至於难易之差,就像修身克己一样,必须从很难克服的地方先克服;则小的过失也就自然不会犯。比如江西舒翁,以两年教书所得的薪水,代缴他人的罚款,使人夫妇团圆。河南张翁,以十年省吃俭用的储蓄,代别人尝还债务,而救活他人的妻女。镇江斩翁,虽年劳无子,也不忍娶幼女为妻。

上述顷襄相助,体谅别人,为别人着想之善举;都是别人所不愿作,忍别人所不能忍,难能可贵之善。这种难为之善,才最可贵;而天降之福也必丰厚。无权无势之人,行善助人是比较困难。但若能尽力而为,在困难中行善,其价值也更为可贵,获福也大。有权有势之人,行善积德是太容易了。容易行善而不为,即为自暴自弃。正如俗语所言:[富而不仁如肥猪。]

0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